【来源: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深圳市海洋文体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
为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海洋文体旅游发展布局和结构,构建国际化海洋文体旅游发展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近年来,深圳市依托良好的滨海资源、海域海湾和海洋生态,有效整合海洋文化资源,积极促进海洋文体旅游创新发展,为海洋文体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深圳海洋文体旅游的发展基础
1.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岸、毗邻香港,拥有宝贵的天然深水航道;拥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260.5公里的海岸线,共有56个沙滩、51个岛屿;自然保护地25个,总面积4.94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24.7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68%;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2.5℃,长夏短冬,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气候宜人,具备发展海洋文体旅游的良好气候条件。
2.海洋文化丰富多彩。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深圳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足迹,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史、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汇聚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资源。例如,以大鹏所城、南头古城为代表的文物古迹和特色文化街区,以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为代表的主题博物馆,以沙头角鱼灯舞、大鹏山歌、南澳舞草龙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旅博会、黄金海岸旅游节、沙滩音乐节等为代表的会展节庆活动。
3.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完备。深圳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以盐田、南山和大铲湾三大港区为主体的深圳港是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太子湾邮轮母港、深圳机场福永码头、深圳机场游艇码头连接粤港澳、海内外。沿海岸线建有多条自然风光优美、适合休闲慢行的滨海栈道,其中东部盐田滨海栈道全长19.5公里,西部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全长近17公里,沿线分布有20余个主题公园。拥有大梅沙京基洲际、佳兆业万豪、桔钓沙莱华等国际化、高品质的滨海旅游酒店和较场尾、大鹏等地的亲海民宿群。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有深圳湾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和大梅沙海滨公园等海滨生态公园。
4.旅游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圳旅游业发展迅速,滨海旅游业是深圳海洋产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2019年,深圳共接待国内游客1.1亿人次,共接待入境游客3362万人次,全市旅游年收入达1715亿元。目前,深圳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16个,四星级以上酒店46家。近年来,深圳加快推进重大旅游基础建设项目,太子湾邮轮母港建成并投入运营,宝安区滨海文化公园、海上田园城、小梅沙、东部华侨城、大鹏所城等旅游景区升级改造稳步推进。深圳被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孤独星球》评为2019年全球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城市,深圳旅游业以190亿美元入围全球十大旅游城市。
(二)深圳海洋文体旅游的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和海洋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深圳也将成为国家海洋战略核心城市之一。因此,深圳海洋文体旅游发展将迎来发展战略机遇期。
1.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为加快海洋文体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要求文化和旅游部等中央部委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开发商务会展旅游、海洋海岛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产品。国家体育总局印发《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积极普及和推广水上运动项目,推动水上运动向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定位,为加快海洋文体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中央相继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赋予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定位、新使命,为深圳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新动力。
3.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加快海洋文体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较低层次的需求,转化为多元的、较高质量的需求,对加快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为迫切。因此,深圳需要在丰富和提升原有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整合海洋文体旅游资源,进一步创新海洋文体旅游发展模式,提供更优质的海洋文体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海洋休闲娱乐的需求。
(三)深圳海洋文体旅游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深圳海洋文体旅游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发展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深圳在发展中存在陆海分离、缺乏互动和海洋城市形象缺失等现象,加上海洋文体旅游项目落地难、产业融合度不高和产品结构老化等问题,使深圳海洋文体旅游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海洋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陆海统筹,整合优势海洋文体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筑产品多元、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海洋文体旅游体系,实现深圳海洋文体旅游的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护利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注重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强化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注重生态保护和开发强度的均衡,科学做好海洋文体旅游空间布局、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等工作,实现资源保护、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有机统一。
2.坚持陆海统筹。培养多层次、大空间、海陆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意识,依托深圳海面、海岸、山川、森林等生态资源,统筹协调涉海管理活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滨海地区文化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构建陆海空间良性互动、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海洋文体旅游整体竞争力。
3.坚持惠民共享。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动建立产业融合发展、开放多元的现代海洋文体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普惠共享,满足市民游客的多样化精神需求,以幸福旅游提升全民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深圳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发展目标
对标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世界一流海洋城市,充分发挥深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科创优势,强化海洋文体旅游功能布局,完善海洋文体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海洋文体旅游领域和培育新业态,实现文化、旅游、体育的深度融合,打造国际化、创新型、综合性海洋文体旅游产业体系。到2025年,打造国际一流、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的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基本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陆海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滨海空间塑造,统筹陆海资源配置,形成“一带、三区、多组团”的海岸带总体布局,即以沿深圳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根据“东、中、西”三个区域差异化滨海风貌,形成东部山海度假、中部都市生活、西部产业聚集的旅游发展格局,同时划定多个单元组团进行湾区陆海管控。
东部生态魅力海洋集聚区:依托盐田区、大鹏新区优良的海滨自然资源条件,结合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融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一体的综合性海岸特色空间,设立山海娱乐体验组团、滨海活力休闲组团、海洋生活体验组团等三个组团,形成“东部生态魅力海洋集聚区”。加快梅沙片区改造、新大项目和金沙湾滨海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休闲旅游黄金海岸带。
中部科技动力海洋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开放共享的生态体验和城市客厅形象,充分发挥福田区、南山区高科技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优势,强化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后海中心区、太子湾邮轮母港与深圳湾的城海联系,形成“中部科技动力海洋集聚区”。加快国家邮轮经济示范区建设,配套建设邮轮港文旅设施,拓展岸段科技服务功能,开发高度复合化的城市娱乐文化项目,设立科技创意组团、商业活力组团、文化娱乐组团等三个组团,打造现代城市文明先行示范标杆。
西部产业活力海洋集聚区:完善宝安中心区和环前海湾滨海片区的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衔接西部滨海片区与内陆地区旅游资源,形成“西部产业活力海洋集聚区”。通过水上交通和慢行系统,将前海滨海中心区、宝安中心区、西湾公园、海洋新城、海上田园等连点成线,建设一批滨海公共文化设施,设立海洋智慧旅游组团、空港休闲组团、高端海洋旅游体验组团、生活休闲组团等四个组团,打造湾区面向世界的蓝色产业服务窗口。
……
附件: 《深圳市海洋文体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pdf
来源: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