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中泰咨询

在线咨询 中文 | English
免费服务热线:
专题研究中心 大数据中心 前海中泰数据库

热点专题研究 战略新兴产业 商业时评 园区资讯 可研指南 规划政策 碳中和 乡村振兴 产业招商 智能制造

【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粤府办〔2021〕24号)

2021-08-19   前海中泰咨询

【来源: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image.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粤府办〔2021〕24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相关高校:

《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教育厅反映。

省政府办公厅

2021年7月30日


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广东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聚焦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形成规模适度、层次完善、结构合理、质量过硬、支撑力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全省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特色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内涵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全省高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培养更多一流专业人才,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建设高校以“冲一流”为目标,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着力建设一批原始创新能力强的高峰学科,形成引领高水平基础研究的战略科技力量。到2025年,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2—15所高水平大学进入全国前列;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新增3—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列。牵头建设5—7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具有高学术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成果。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5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60个左右;100个左右专业通过国际权威组织专业认证。持续深化科产教融合,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或未来技术学(研究)院。

(二)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建设高校以“补短板”为目标,着力补齐自身和区域高等教育短板,大力提升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打造一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学科专业。到2025年,实现地市本科高校(校区)全覆盖及高质量建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2—3所高校达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要求。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0个左右,30个左右专业通过国内或国际权威组织专业认证。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数占比进一步提高,生师比进一步下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高校以“强特色”为目标,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科专业,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互动,打造服务产业特色学科专业群。到2025年,高校优势特色更加鲜明,主要办学指标排名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显著提升,服务特色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增1—2所高校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要求。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特色学科,新增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前列。新增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50个左右;50个左右专业通过国内或国际权威组织专业认证。持续深化科产教融合,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我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急需、有效支撑行业和区域重大需求的学科专业,增强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冲一流”高校重点建设一批服务国家需求、原始创新能力强的世界高峰学科专业;“补短板”“强特色”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有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理工类特色学科专业群,以及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社科类特色学科专业群。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大力实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新师范、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调整本科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扩大理工类专业占比和理工类学生规模。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大力开展专业认证,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内外竞争力。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科教融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瞄准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高端引领,具有充足发展后劲和良好师德师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选优配强学科带头人,积极组建梯度合理、优势互补、精干高效的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培训、评价激励、考核管理、晋升发展、条件保障等政策和制度体系,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完善人才评价工作的方式方法,对从事不同类型、不同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人才开展分类评价,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支持高校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聚焦重大科学和战略技术课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积极牵头承担和深度融入大科学装置、国家和省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推进新型特色智库建设。深化科研体制机制特别是科研评价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强化高校内部人才、学科、平台的协同以及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创新机构之间的协同,实现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

(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校进一步增强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深度参与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组织骨干力量承担“揭榜挂帅”制项目,加强对广东急需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种业等重点领域的攻关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解决若干产业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积极引导教师在乡村振兴、咨政建言、引领优秀网络文化等方面作出贡献。

(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聚焦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在人事管理制度、科研创新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对标国内先进做法,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有效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活力。把教书育人作为高校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发挥考核评价导向作用,将研究生招生计划、科研经费、办公实验用房等关键资源向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倾斜。

(七)加强国际及粤港澳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优势,加大力度引进境外学术领军人才和拔尖青年人才。加强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大力推进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的人才联合培养。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化培训项目、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实施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支持青年教师海外访学,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提高具有境外工作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进一步提升建设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

(八)增强汇聚社会资源能力。加快建立多渠道资源汇聚机制,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拓展资金渠道、充实办学力量,全面增强高校自主“造血”能力。支持高校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的重大研发项目,获取竞争性收入,与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学校收入。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等组织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

四、组织实施

(一)动态调整建设范围。

1.建设高校范围。根据上轮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以下简称“冲补强”计划)建设期满绩效考核结果,对建设高校进行动态调整,考核优秀且进步幅度明显、整体实力提升显著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提升为重点建设高校,“补短板”“强特色”高校建设成效突出的,可提升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此外,将具有较强实力的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以及知名高校在粤分校(研究生院)纳入“冲补强”计划,进一步汇聚高等教育优质资源。

……


附件:《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pdf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返回

静态手机移动端二维码_副本.png手机版网站微信订阅号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


consult-service-1.png

园区规划

consult-service-2.png

产业规划

consult-service-3.png

可行性研究

consult-service-4.png

商业计划书

consult-service-5.png

医院策划

consult-service-6.png

战略规划

consult-service-7.png

市场调研

consult-service-8.png

研究报告

-----------------------------------------------------------------------------------------------------------------------

consult-service-9.png

军民协同发展

consult-service-10.png

生物产业

consult-service-11.png

特色小镇

consult-service-12.png

战略新兴产业



典型案例推荐

海南康复疗养研究基地项目.jpg温泉国际度假养生颐养中心.jpg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园项目.jpg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jpg
海南康复疗养研究基地项目温泉国际度假养生颐养中心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园项目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




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规划.jpg云南康养生态园区规划项目.png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制造项目.jpg农资仓储物流中心项目.jpg
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规划云南康养生态园区规划项目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制造项目农资仓储物流中心项目


上一条【四川】《商务领域“川渝通办”实施细则》(川商发〔2021〕14号)
下一条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

大数据中心

专题研究中心MORE+
  • 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在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新能源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

  • 生物产业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快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高通量测序、基因组编辑和生物信息分析等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快速演进,生物经济正加速成为继信息经济后新的经济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行业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环保以及汽车产业兴衰等,目前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美/欧/日/韩等都已相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国内主要车企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本土化浪潮势不可挡。

 

免费咨询热线:400-6630-998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030号沙河世纪假日广场B座507

邮箱:info@qhztzx.com

官网:www.qhztzx.com

手机版网站前海中泰咨询移动端微信订阅号前海中泰咨询 - 订阅号微信服务号前海中泰研究咨询 - 12cm.jpg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7 前海中泰(深圳)研究咨询控股有限公司 粤ICP备17093436号-1 Powered by szweb
0755-32919669 深圳前海中泰咨询公司微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