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发展改革委等五单位关于印发《贵州六盘水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19-2025年)》的通知
黔发改工业〔2019〕1114号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发改振兴〔2019〕1405号)要求,《贵州六盘水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19-202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
2019年12月9日
贵州六盘水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19-2025年)
前言
六盘水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国家煤炭资源富集区、“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和“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发展的“战略性通道枢纽”。经过半世纪拓荒创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和新型煤化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凉都城市品质品位提升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营商环境优化、创新能力提升、民生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建成了煤及煤化工、材料及新材料、电力及电力装备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喀斯特山地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模式,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探索积累了经验。
2016年,六盘水市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改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产业转移承接和产业合作”等方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发改振兴〔2019〕1405号),明确支持六盘水市建设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抓好示范区建设,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之路,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实施范围为六盘水市全域,实施期限为2019—2025年。
一、总体情况
(一)城市简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乌蒙山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建市。现辖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4个县级行政区和5个省级开发区,国土面积9914平方公里,2018年末户籍人口348.55万人。六盘水市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发展的“战略性通道枢纽”;是国家66个区域流通节点城市和196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素有“四省立交桥”之称;煤、铁、锰、煤层气、玄武岩等矿产资源丰富,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是全国“14个煤炭基地”、“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立体气候明显,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有“中国凉都”之美誉;生物资源多样,种子植物162科614属1700余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5种,被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说明
近年来,六盘水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贵州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等政策机遇,坚守发展、生态、安全底线,坚持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夯实,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民生保障稳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六盘水市以排全省第七位的国土面积和常住人口,创造了全省第四的经济总量、全省第二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753.65亿元增至2018年的1525.69亿元,实现翻番;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5.7:58.6:35.7调整为2018年的9.7:48.6:41.7。贫困人口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60.37万人减少到2018年末的9.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3%下降到3.74%,六枝特区、盘州市脱贫摘帽获省政府批准。盘州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西部十强县,钟山区、水城县、六枝特区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2018年,六盘水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25.69亿元,增长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059元,比上年增加1923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73亿元,增长2.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375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67元,增长9.9%;森林覆盖率达到59.72%;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保持100%;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96.4%(2018年3月23日至今优良率100%);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0.7%;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与中国科技开发院合作成立中国科技开发院盘州创新孵化基地,与中科院合作组建了院士工作站,与大连理工、贵州理工共同组建技术服务平台。
二、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坚守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全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首要任务,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融合推进“四区”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喀斯特山地城市新样板,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一)空间布局
依据六盘水市国土空间规划,将六盘水市全域作为示范区建设范围,构建“一个生态绿心、两条开发轴带、三块集聚高地、全域绿色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打造“1+2+N”产业园区载体(1个示范园区、2个重点园区、多个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发展、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布局,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一个生态绿心
由北盘江大峡谷至六枝特区牂牁江沿线地域共同构成。以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娘娘山湿地公园、盘州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八大山自然保护区、野玉海景区、百车河景区、梅花山景区、北盘江景区、野钟自然保护区、牂牁江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源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载体,发挥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功能,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确立为示范区生态保护建设的核心区域。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利用多梯度山地资源优势及禀赋,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健康、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为重点,推动旅游与体育、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农业跨界融合,打造集高山滑雪、峡谷漂流体验、水上皮划艇、水上摩托、低空飞行、探险、露营、溯溪、骑行、采摘、科普、国防教育、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集山地户外运动、温泉度假、山地休闲农业等于一体的高山峡谷型新型生态旅游集聚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两条开发轴带
以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为起点,向南布局水城至盘州、向东布局钟山至六枝两条产业开发轴带。
(1)水城——盘州开发轴带
依托轴线交通走廊,自北向南连接水城发耳产业园区、盘北经济开发区、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重点园区)、盘南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形成南北向产业发展轴带。水城发耳产业园区,加大发耳煤业机械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广力度,引领煤炭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发耳电厂及周边煤炭资源,利用电厂热源布局现代纺织高端产业,发展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盘北经济开发区,依托黔桂天能煤化工等基础产业,重点布局围绕煤焦化产品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液氢工厂及加氢站基础设施等氢能产业,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基地。推进盘北煤电一体化基地建设,适度发展高精铜箔制造,做优做强“人民小酒”白酒产业等轻工业。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积极谋划布局一批能源矿山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刺梨产品种植、加工、研发产业中心,做优做强“盘县火腿”等食品加工产业,布局一批以安防功用为主的矿山传感器、电子元器件、通信模组、智能终端等物联网产业。盘南产业园区,推进盘南煤电铝一体化基地建设;以低浓度瓦斯提纯利用为引领,积极布局谋划一批矿区瓦斯浓缩提纯液化和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打造煤层气开发利用区域示范中心。
(2)钟山——六枝开发轴带
依托轴线交通走廊,自西向东连接钟山区大湾工业园区、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园区)、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园区)、六枝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形成东西向产业发展轴带。钟山区大湾工业园区,重点推进“六盘水循环经济示范电厂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建设,打造低热值煤示范利用产业体系;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以旅游装备制造为主的制造产业,以猕猴桃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轻工业。发展煤矸石砖、加气混凝土、石膏制品、水泥刨花板等节能环保材料产业。以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加工等环节为重心,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差别化、多种纤维混纺的特色纺织产业集群。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依托首钢水钢联合打造西南精品长材及钢材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废钢加工利用、富余煤气热电联产、城市供热、转炉钢渣一体化等项目,促进社会资源、企业能源社会化综合利用。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巩固国内玄武岩纤维生产规模、工艺、产品的领先优势,打造全国一流的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现有高纯硫酸锰产能,配套引进建设钴镍锰(电池级原材料)、氢氧化锂(电池级正极材料)、隔膜(电池级负极材料)等关联产业,深入推进煤电硫锂锰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现代化工产业,全力推进鑫晟煤化工技改项目、旗盛煤焦化技改项目。推动观音山等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挖掘老工业基地旅游潜力,积极推进观音山铁矿工业旅游景区建设。六枝经济开发区,依托六枝特区铁运物流、清洁电力、发电余热等要素优势,重点发展节能建材、锂电加工、特色食品、生物医药和现代纺织产业,培育壮大小微企业。建设贵州省首家碳酸锂加工基地,充分发挥锂电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锂电全产业链发展。
3.三块集聚高地
围绕北部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南部盘州城区、东部六枝城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的集聚高地。
(1)北部集聚高地。包括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六盘水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和周边发耳、玉舍、大湾、南开、蟠龙5个重点乡镇。推进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水城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机场、枢纽站点、创新平台、现代职业教育基地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带动,集聚科技、商务、文化旅游、行政服务、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型城市产业和功能,配套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大数据产业中心,构建1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产城融合发展框架,加速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实施,加快推进六盘水市东城区建设,将六盘水市建设成为川滇黔桂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2)南部集聚高地。包括盘州城区、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和周边柏果、鸡场坪、保田3个重点镇。推动产城高度融合,以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步伐。牢牢把握示范区南部煤炭资源丰富优势,加快构建煤炭大宗商品批发市场和电子交易中心等贸易平台,完善能源矿山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业态,提升发展综合实力,打造与江南煤都地位相匹配的煤炭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立足面向云南和东盟的门户城市、全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机场、枢纽站点、职业教育学校、大健康产业基地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聚集区域产业经济服务能力,加快职业教育培训、商贸物流、商务会展、批发零售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构建5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产城融合发展框架,将盘州市建设成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对接东盟的桥头堡、云贵两省重要的交通枢纽、贵州最亮丽的西大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区域节点城市。
(3)东部集聚高地。包括六枝城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和周边岩脚、郎岱2个重点镇。以六枝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统筹“一区三园”(六枝经济开区、路喜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岩脚产业园区)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重点发展电力、新型建材、锂电加工、特色食品、生物医药和现代纺织产业,积极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蒸汽等综合利用,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含锂粘土矿”资源优势,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等建设新能源锂产业科技园,高标准打造贵州省首个碳酸锂生产基地。按照产城景融合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山地旅游、养生养老等重点产业,着力构建涵盖以“医、养、健、管、游、食”为支撑的大健康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六枝城区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以岩脚、郎岱、木岗重点镇建设带动全区城镇化发展,构建3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产城融合发展框架,将六枝特区建设成为六盘水市对接黔中经济区的桥头堡、市域副中心城市。
……
附件:《贵州六盘水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19-2025年)》.pdf
来源:贵州省发改委门户网站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