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通运输部 - 科技司】
交通运输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关于印发《交通运输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交科技发〔2021〕1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市场监管局(厅、委)、邮政管理局,各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民航各地区管理局:
现将《交通运输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交通运输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2021年10月28日
交通运输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交通运输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印发《交通运输标准化管理办法》《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等,推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各领域技术标准协调衔接和融合发展。适应交通运输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定综合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绿色交通、物流和信息化等5 部专业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671 项,地方标准1100 余项,开展800 余项团体标准制定,各项工作基本实现“有标可依”。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主持制定26 项国际标准,发布290 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外文版,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交流合作。标准实施效能充分显现,加强标准宣贯解读,2380 余项行业标准文本实现免费公开查询。质量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公路水路计量检定校准及认证认可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24 项部门计量标准,发布了157 项计量技术规范,重点产品抽样合格率总体保持在90%左右。
“十三五”期,尽管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适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强制性标准的系统性仍需提高,技术创新领域和新模式新业态领域标准供给不足,标准制定周期仍然较长。标准化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团体标准发展有待规范,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标准实施应用还需加强,标准宣贯不够充分,实施效果评估和反馈效果不够突出。标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国际标准技术储备不够丰富,国际领军人才比较缺乏。
(二)形势要求。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行业治理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引领作用,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衔接和融合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作用,推进重点领域标准有效供给和提档升级,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力度,充分释放标准实施效能;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的规制作用,强化强制性标准的技术法规地位,推进以标准为依据开展行业治理;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战略作用,加快转化应用适用的国际国外标准,推动我国优势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促进我国标准的海外应用。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为主线,着力加强重点领域标准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标准实施效能,着力推动标准国际化发展,着力提升标准化治理能力,为推动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加强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领导,统筹推进各领域、各层级标准化工作协调衔接,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创新引领。围绕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标准有效供给和提档升级,加强新兴领域标准技术创新与应用,以高质量标准支撑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系统推进。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标准化“全链条”工作机制,加强标准与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质量监督体系一体化建设,强化标准实施效果评估与反馈,推动标准实施应用。
开放兼容。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加快推进国际国内标准一体化进程,提高国内外标准一致化程度。
(三)发展目标。
到2025 年,基本建立交通运输高质量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我国成为国际标准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标准化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作用更加突出。
高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各领域、各层级标准更加协调衔接。完成1200 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18 个月以内,标准时效性和适用性显著提升。
标准化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标准化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价机制更加完善。标准与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监督体系充分衔接,重点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工程、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标准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标准在海外得到更加广泛应用,铁路装备、疏浚装备等重点领域标准率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中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标准化政策制度。加快构建涵盖标准制定、实施、监督等“全链条”的政策制度体系。完成铁路、民航、邮政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修订,加快制定交通运输标准外文版管理办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考核评估办法、公路水路部门计量检定规程管理办法等,研究团体标准规范发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标准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支撑机构建设。优化标委会专业布局,增强委员构成广泛性、代表性,健全考核监督和调整退出机制。加强标准化专业研究机构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协会学会、标委会等建设交流合作平台和标准化联盟。推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建设,支持地方交通运输标委会发展,打造高质量标准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聚集高地。
加强标准化科学管理。加大技术创新活跃领域标准研究布局,同步部署技术研发、产业推广和标准研究等任务。建立科技创新计划与标准研制的联动机制。加大科研项目对重点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鼓励成熟适用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健全标准立项评估制度,加强必要性和可行性审查。严格标准制修订程序,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强化标准研究验证,提高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优化标准化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推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健全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制度。
(二)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完善各专业领域标准体系。修订综合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绿色交通、物流和信息化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强化综合交通运输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度,推动各专业领域标准体系协调衔接,强化标准体系实施情况评估与周期性动态调整。加强新兴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智能高铁、自动驾驶、智能航运、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等标准体系研究,部署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信息网融合发展标准研究,促进新产业新技术发展。
健全强制性标准。系统推进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与劳动保护、工程建设等方面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完成100 项强制性标准制修订任务,研究国际公约加快转化为强制性标准的工作机制,强化强制性标准“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和技术法规地位。
优化提升推荐性标准。对现行有效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开展集中复审,形成“立、改、废”结论,强化标准公益属性,消除标准中不适应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指导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快完善本地区交通运输标准体系,注重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衔接配套。
加强团体和企业标准化建设。规范交通运输团体标准发展,引导社会团体聚焦5G、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制定先进适用团体标准。推动企业落实标准“领跑者”制度,完善企业标准体系。畅通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等工作。
(三)加快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标准研制。
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需要,以实现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推动区域内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创新机制,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标准体系,协同推动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加强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协调。加快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的标准体系建设。
……
来源:交通运输部 - 科技司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