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中泰咨询

在线咨询 中文 | English
免费服务热线:
专题研究中心 大数据中心 前海中泰数据库

热点专题研究 战略新兴产业 商业时评 园区资讯 可研指南 规划政策 碳中和 乡村振兴 产业招商 智能制造

【四川】 《四川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2021-09-18   前海中泰咨询

【来源: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经济贸易处】


image.png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相关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2021年9月17日


《四川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共7章28节,总结“十三五”以来我省现代物流发展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面临发展机遇和形势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0.5万亿,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数达到280家,力争建成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西部物流供应链中心和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夯实物流发展基础、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等3个方面15项重点任务。

四川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规模效益明显提升。物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十三五”末全省社会物流总额7.12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4.2%。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0.73万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4.9%,较2015年下降3.4个百分点。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8000列、居全国前列。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年均增长35.4%。

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全省建成进出川大通道38条,综合交通线网里程41万公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双流国际机场累计开通航线367条、实现货邮吞吐量61.85万吨,成为全国四大航空枢纽之一。铁路运营里程5312公里,高速铁路里程超1261公里,基本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公路总里程超34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140公里。

物流通道体系日趋健全。对外物流通道四向拓展,内部物流通道强干延支、逐步成网。东向直通长江中游、长三角城市群地区,连接日韩。南向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滇西地区,直达东盟。西向畅通兰西城市群、新疆地区,连通欧洲。北向连通关中平原、京津冀城市群,外接蒙俄。

物流设施布局逐步完善。成都、遂宁、攀枝花、泸州和达州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成都、遂宁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自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全省综合保税区6个、居中西部第一。在建和建成物流园区超过120个。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遂宁)、南充现代物流园等国家示范物流园区运营良好。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物流企业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基本形成以5A级企业为龙头、规模以上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支撑的梯度发展格局。全省A级物流企业252家、居西部前列,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超过1100家。在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领域,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发展环境逐步优化。物流降本增效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取得实效。物流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行业监测能力显著增强,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改善。物流统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进一步加强。

“十三五”时期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不小差距。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对产业的支撑、带动能力不足。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未全线贯通。川西北、攀西地区物流设施规模小、建设难度大。应急物流设施布局不尽合理。物流成本偏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比差距明显。“小散弱”仍然存在。物流市场主体规模小、分布零散、运行效率偏低,缺乏具有较强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供应链企业。

第二节 机遇挑战

重要机遇。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消费升级,促使物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催生物流供应链新需求,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物流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运用,推动智能仓储、无接触配送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持续增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动能。

面临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物流业抗风险能力带来巨大挑战。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亟需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传统物流运作模式难以为继,亟需物流企业整合集聚发展。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对物流业绿色节约、安全韧性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物流专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为主线,夯实物流基础,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西部物流供应链中心和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物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通过市场竞争提高物流业运行效率。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为物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科学谋划,系统推进。科学谋划物流空间布局,促进物流业与区域、产业、消费、城乡协同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有序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升级、业态模式创新等,防止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问题导向,提质增效。聚焦设施不完善、成本高、市场主体弱等问题,围绕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循环关键环节,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畅通物流通道,壮大市场主体,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效率。

数字赋能,创新驱动。以数字技术为引领,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增值服务、高端服务领域延伸。全面提升物流行业创新水平,加快物流业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物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善粮食现代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应急物流体系,发展国际物流供应链,充分发挥物流业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经济便捷、融合联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力争将我省建设成为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西部物流供应链中心和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畅通。国家物流枢纽、区域物流枢纽初步建成。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高铁物流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物流园区加快实现功能互补、产业联动。乡村快递网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干支仓配一体化衔接更加顺畅。

物流服务效率和品质显著提高。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左右,物流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多式联运大力发展,跨物流环节衔接能力稳步提升。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广泛应用,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逆向物流加快发展,绿色物流体系稳步形成。

物流专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航空物流、冷链物流、高铁物流、应急物流、城乡配送等专业物流加快发展。依托航空物流基本实现快货国内1天、周边国家2天、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冷链物流全流程追踪、检测、溯源能力大幅增加。建成一批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点),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物流市场主体竞争力稳步提升。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培育一批本土“头雁型”行业标杆,打造1—2家全国领先的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物流品牌。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推动物流市场主体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物流营商环境优质高效。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省市县三级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全省全过程网上办理,物流减税降费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建成,物流发展环境更加开放包容。

image.png

展望二〇三五年,优质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面形成,物流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显著增强,西部物流供应链中心和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面建成。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做强一核

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将成都都市圈打造成为全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极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枢纽,带动全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与省内区域物流枢纽协同发展,增强连接性和贯通性,构建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陆海空铁联运网络。以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为载体,提升航空服务水平和枢纽运营效率,建设全球性航空枢纽、洲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货运中心。加强与省内外铁路枢纽联动发展,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和重要枢纽、“一带一路”商品集散中心建设。统筹布局成都都市圈物流枢纽节点,加强成都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眉山国际铁路港、成渝紫微商贸物流城等物流港(园)联动,提升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水平。发展国际物流、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等,加快国际公路货运中心、国际邮件集散中心、跨境电商分拨中心等高能级物流平台建设。

第二节 拓展两翼

东北联动翼(绵阳、遂宁)。加快遂宁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成成渝双城物流配送中心,畅通对接成渝两地的便捷物流通道,构建服务成渝及周边城市的集成化、高密度物流分拨网络。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的技术优势,推进绵阳科技物流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智慧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建设联动成都都市圈与川东北物流发展区的核心纽带。

西南联动翼(乐山、雅安)。依托川藏铁路、川藏高速及G318线提质改造,加密成都、雅安、康定之间的物流节点,加快建设川藏物流(旅游)园、峨眉燕岗综合物流园,积极发展工程物流、大件物流、应急物流。建设联动成都都市圈与川南、川西北、攀西物流发展区的核心纽带。

第三节 发展四区

川南物流发展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实施航道提升工程,合理建设临港物流园区、临港产业园区、港口集疏运体系,聚焦航运物流创新,发展航运金融、保险、贸易等高端服务,建设长江上游航运枢纽。推进内江国际物流港、自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铁水、公铁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强化大通关协作,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物流组织中心,协同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

川东北物流发展区(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培育达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南充现代物流园、广元国际铁路港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东向铁海联运、北向铁公水联运通道,打造“铁公水空”综合物流体系。建设广安华蓥高兴铁路货场和巴中众彩智慧综合物流园。引进物流龙头企业和综合物流服务集成商,大力发展高铁物流、商贸物流、农村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及城市配送。协同建设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物流中心。

攀西物流发展区(攀枝花、凉山)。加快成渝昆交通物流走廊建设。申建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西昌航空开放口岸,推动攀枝花密地商贸物流园、攀枝花达海智慧现代物流园、凉山北部智能物流园区、西昌农产品电商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大宗商品物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物流。协同建设川西南、滇西北重要物流节点。

川西北物流发展区(阿坝、甘孜)。抓住川藏铁路、成兰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机遇,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康定、理塘、德格、茂县、松潘等区域性物流节点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农村电商、应急物流,完善州县乡村四级物流配送体系。协同打造内接成渝、外联西北、辐射青藏的物资集散基地。

image.png

第四章 夯实物流发展基础

第一节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加快铁路建设。突破高速铁路瓶颈制约,推进成达万、成自宜、成渝中线、渝昆、西渝等高速铁路建设,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川藏、西成、成昆扩能等铁路通道。

完善公路路网。加快完善以进出川大通道为核心、城际互联为重点、县域覆盖为目标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密川黔、川滇、川陕、川渝省际通道,力争高速公路大通道达到37条。推动高速公路向民族地区延伸。加快普通国省道待贯通线段和低等级线段改造,着力提升乡镇通三级公路比重,提高川渝毗邻地区干线公路省际联通水平。

提升航空枢纽能级。加快完善“干支结合、客货并举”的民用运输机场布局体系。提升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能级,促进机场间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一体化协作。加快构建五大经济区通用机场群,按需布局用于农林、应急救援的航空基础设施。

补齐水运设施短板。实施“一江一策”,加快构建“一横五纵多线”航道网。推动长江干线扩能提升,有序实施嘉陵江、岷江、渠江航道梯级建设和航道整治,加强金沙江航道整治和翻坝转运系统建设,推动沱江、涪江下段与长江下游干支衔接。深入推进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完善“两核四翼多点”港口体系,加快泸州港、宜宾港、乐山港一体化发展,协同重庆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


附件: 《四川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pdf

来源: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返回

静态手机移动端二维码_副本.png手机版网站微信订阅号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


consult-service-1.png

园区规划

consult-service-2.png

产业规划

consult-service-3.png

可行性研究

consult-service-4.png

商业计划书

consult-service-5.png

医院策划

consult-service-6.png

战略规划

consult-service-7.png

市场调研

consult-service-8.png

研究报告

-----------------------------------------------------------------------------------------------------------------------

consult-service-9.png

军民协同发展

consult-service-10.png

生物产业

consult-service-11.png

特色小镇

consult-service-12.png

战略新兴产业



典型案例推荐

海南康复疗养研究基地项目.jpg温泉国际度假养生颐养中心.jpg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园项目.jpg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jpg
海南康复疗养研究基地项目温泉国际度假养生颐养中心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园项目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




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规划.jpg云南康养生态园区规划项目.png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制造项目.jpg农资仓储物流中心项目.jpg
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规划云南康养生态园区规划项目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制造项目农资仓储物流中心项目


上一条【广东】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粤府办〔2021〕26号)
下一条《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文物保函〔2021〕957号)

大数据中心

专题研究中心MORE+
  • 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在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新能源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

  • 生物产业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快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高通量测序、基因组编辑和生物信息分析等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快速演进,生物经济正加速成为继信息经济后新的经济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行业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环保以及汽车产业兴衰等,目前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美/欧/日/韩等都已相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国内主要车企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本土化浪潮势不可挡。

 

免费咨询热线:400-6630-998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030号沙河世纪假日广场B座507

邮箱:info@qhztzx.com

官网:www.qhztzx.com

手机版网站前海中泰咨询移动端微信订阅号前海中泰咨询 - 订阅号微信服务号前海中泰研究咨询 - 12cm.jpg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7 前海中泰(深圳)研究咨询控股有限公司 粤ICP备17093436号-1 Powered by szweb
0755-32919669 深圳前海中泰咨询公司微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