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成住建发〔2021〕232号
各区(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为落实《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指导和促进“十四五”时期全市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我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各地区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
附件:成都市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1年11月15日
成都市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十三五”回顾
(一)发展成就
1.建筑业规模日益壮大
2.建造方式逐步转变
3.绿色建筑性能和品质逐渐提升
4.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5.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6.建筑企业发展成效显著
(二)主要问题
(三)发展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1.规模效益
2.产业结构
3.新型建筑工业化
4.科技进步
5.质量安全
6.绿色发展水平
7.队伍建设
三、主要任务
(一)以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目标,强化规划设计引领
1.深化规划设计制度改革
2.壮大发展高品质设计行业
(二)以创新驱动行业转型升级为动能,转变工程建造方式
1.全面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
2.推动智能建造发展
3.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
4.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三)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载体,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1.提升绿色建筑质量。
2.健全绿色建筑管理机制。
3.启动建筑行业碳达峰行动计划
(四)以实施延链补链固链强链为举措,打造建筑业生态圈
1.推进建筑业纵向延伸构建完整产业链
2.推进建筑业横向拓展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五)以优化产业链全要素配置为支撑,推动行业高质发展
1.完善建筑业人才体系
2.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应用
3.加快推进产业链数字化
4.积极实施金融财税支持政策
(六)以拓展市场空间做强企业为根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
3.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工程
4.实施建筑企业做大做强行动
5.深入拓展省外、海外市场
(七)以保障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化制度环境改革
1.完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优化信用管理机制
3.深入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4.完善建筑领域招投标机制
5.落实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改革
6.造价管理体系改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部门协同
(三)加强政策支持
(四)强化目标考核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建筑业得到稳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支柱产业的作用。
1.建筑业规模日益壮大
“十三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大力拓展省内外市场,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5万亿元,与全省建筑业增幅持平;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968.42亿元,占全市GDP的6.00%以上。其中2020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822亿元,其中2020年建筑业省外产值达到1880.50亿元,总产值相较于2016年增加1.32倍,同比增长31.75%;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12.2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7.16%。“十三五”期间,建筑业累计税收收入为1011.32亿元,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做出重要贡献。
2.建造方式逐步转变
“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成效显著。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近1亿平方米;装配率由20%-30%提升至30%-50%。被列为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建成(在建)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43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9个、省级示范基地12个;装配式混凝土部品部件产能达到315万立方米。
3.绿色建筑性能和品质逐渐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全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要求,执行标准由不低于50%全面提升至不低于65%。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43万平方米,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建立了“成都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信息化系统”,实施69栋共28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绿色建筑全面覆盖全市新取得建设用地项目,总面积累计突破2亿平方米,并形成了天府国际机场绿色片区、新川绿色生态城区等规模化应用成果;245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4.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住建部门着力提升队伍素质,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全力打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与可及的政务环境,在行政审批、招标审查、市场管理等方面提高了办事效率。“全市住建领域“数字住建一张网”建设不断推进,逐步实现住建服务事项从“只跑一次”向“一次都不跑”转变。深入推进全市建筑领域营商改革,先后印发实施改革试点1.0方案、优化提升2.0方案和深化改革3.0方案,采取减环节、降成本、优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将工程建设项目类型从2类细化为11类,审批部门从25个减少为10个,审批事项从71项精简为33项,将全流程审批总用时从平均219个工作日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被国家多部委评定为全国“领先”等级,相关经验全国推广。招投标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招标文件模板进一步优化,“电子评标”“不见面开标”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广顺利,以投标保函代替现金保证金等改革制度执行良好;住建领域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信用评价结果在招投标、工程担保、“双随机”核查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5.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11个工程获得“鲁班奖”,22个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4工程获得“詹天佑奖”;期间,获“天府杯奖”130个,560个项目达到省级标准工地的水平;建筑工程报建项目质量安全监督到位率和工程质量合格率均达 100%,无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发生,住宅工程分户验收覆盖率与合格率达100%。工程质量安全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期间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试行)》,为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保障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6.建筑企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大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专,企业资质结构不断优化。到2020年底,全市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增至22家,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496家,一级专业承包企业1300家,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目前为止,全市100亿以上企业有9家,3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家。2020年全市共有8家企业入选“2020年中国建筑业综合实力100强 ”。
(二)主要问题
在取得上述进步的同时,全市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建筑产业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建筑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还需要持续提升,近6000亿元的建筑业总产值与北京、武汉等万亿级规模差距较大,近1300亿元的建筑业增加值与北京、武汉1500亿元规模还有一定的差距。资源型、粗放式、低质量建造模式向生态型、精细化、高质量模式转变过程推进缓慢。二是建筑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建筑业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产业链主体之间信息共享和主体协同作业程度低,相关企业不能共同发挥协同效应。三是创新发展能力有待加强。高品质的建筑工业化未形成,还存在部品部件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级荣誉数量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缺乏科技创新投入意识,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发展处于探索阶段,项目成功应用的案例较少。四是建筑企业竞争实力有待提升。全市建筑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航母型”“旗舰型”本地领军企业仍处于成长阶段,与央企、外地大型国企实力相比有一定差距。五是产业现代化转型刚刚起步。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现代化工程组织模式发展尚不充分,相关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有待完善,骨干企业数量较少,尚未形成具备“投融建营一体化运营”能力的现代城市建设服务商。六是规划设计水平有待提升。规划设计理念创新不足,服务质量趋同、服务内容单一,一体化、智能化的高端设计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难以支撑全市城市能级提升的发展需求。七是“走出去”发展不充分,本地企业在国内、国际高端项目竞争力不足,建筑业外向度不足40%,入选《工程新闻纪录(ENR)》“国际承包商250强”仅2家,建筑业外向度较低。
(三)发展形势
新发展阶段拓展建筑业发展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国开放型经济战略进入由沿海开放向沿海内陆开放协调并重发展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实施,推动成都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引领开放格局系统性重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密集部署,使成都市迎来新的固定资产投资上升期;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下,成都城市建设承担了新的使命,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有机更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成都市建筑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高质量发展提出建筑业发展新要求。党中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大使命,国家推动引领性创新、市场化改革、绿色化转型等重大政策复合叠加,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示范区,应当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力争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同时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广泛融合和深度渗透,正在引发建筑业分工的深刻变化,为建筑业创新发展提供“变革力”,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要素条件和组织方式,使传统建筑业的现代化变革具备了现实基础。
“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剧建筑业市场竞争。成都市建筑市场准入环境宽松,尤其在地铁、高铁、轨道交通、机场等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建筑市场,本地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生存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十四五”时期,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使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企业单一维度竞争力难以应对市场变化,需要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合,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到后续服务、衍生服务等各个阶段有效沟通、精准对接,将使产业链不断向外延伸,凭借创新能力打开新的赛道,进行差异化竞争,避免竞争的高度一体化。
资源约束制约建筑业转型发展。建筑业虽然从业人数众多,但是从业人员层次与质量普遍不高。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业工人短缺,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在机械化、装备化等工业化建筑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业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市建筑产业生态圈尚未形成,产业资源要素市场尚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建筑业中高端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将成为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站位新阶段、践行新理念、服务新格局,积极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建设工作总要求,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为导向,以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支撑,以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建筑业产业生态圈,优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建筑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厚植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夯实碳达峰和碳中和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使用者的需求,回归设计本原属性,同时培育以人为本的行业安全文化,完善建筑工人权益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建筑业发展在质量、效益和速度上有机统一。
坚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把建筑产业发展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与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相适应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促进建筑业发展全面服务于全市城市建设品质提升。
坚持全产业链转型发展。着力构建建筑业产业生态圈,探索建筑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建筑业产业集群,构建涵盖科研、设计、施工、装配、制造、物流、运营管理和服务融合一体的建造产业体系,形成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构建良好的建筑产业创新生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建筑业绿色供应链,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努力推动全市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建筑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建筑业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筑业现代化全面推进;龙头骨干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素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建筑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构建完善的建筑业产业生态圈,推进建筑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筑业专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全面塑造“成都建造”品牌。
力争到203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建筑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将全市建筑业打造为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创新引领的智慧产业、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和联动性强的支柱产业。
1.规模效益
实现建筑产业规模和效益平稳较快发展,建筑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总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跨越。到2025年,全市建筑产业总产值达到 7800 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6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756 亿元;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8%,保持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变;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与劳动生产效率,到2025年,劳动生产率达到48万元/人;提高装配技术用工量,建筑业装备技术率达到10210元/人。
2.产业结构
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市场优质资源,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加快设计、施工资质融合,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到2025年,建设形成建筑业产业生态圈,构建轨道交通、建筑机械、新型建材、城市运维、设计咨询服务、装饰装修等产业集群。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建筑制造业营收达到1500亿元,建业服务业营收达到1000亿元,综合资质建筑企业、甲级资质建筑企业、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全过程咨询骨干企业分别达到24家、400家、60家、和10家。
3.新型建筑工业化
加快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立较为完善的装配式建设工程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设要求,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80%。
4.科技进步
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突破一批智能建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装备,建成一批智能建造示范工程。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到2025年,累计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0家,累计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家,新增发明专利500项,新增国家级工法20项。
5.质量安全
坚持质量兴业,打造精品工程,走品牌发展之路,创建自有特色品牌,形成“成都建造”品牌竞争优势。争取“十四五”期间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国优奖、天府杯的项目达到550项。建立以人为本的行业安全文化,推进工程安全监管信息化和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事故,不出现工程质量一般以上的事故。确保建筑工人上岗前安全培训100%,确保施工现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100%,逐年提高安全文明工地覆盖率。
6.绿色发展水平
建筑领域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碳达峰有力有序推进。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执行不低于70%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降低既有建筑能耗水平,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累计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不少于200万平方米,全市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 60%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
7.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及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以及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产业工人规模不断扩大。力争到2025 年,建筑施工现场从业人员中中级工占比达到 40% 以上, 新增10000名以上一级建造师。培养一批建筑企业自有工人,建筑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健全。
……
附件:《成都市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成住建发〔2021〕232号).pdf
来源: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门户网站
凡注明来源的文/图等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前海中泰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他侵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联系方式:editor@qhztzx.com、0755-32919669,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咨询 · 服务 —————